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0月2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作为“月满华章 知承千年”国庆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一环,“京剧脸谱拨浪鼓DIY绘画”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携家带口参与第一配资门户,在亲手绘制脸谱、聆听鼓声的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拨浪鼓大名为“鼗”,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出现于战国时期。活动现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详细讲解其历史渊源后,为参与活动的人们分发了相关物料,并示范了绘制要领。
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兴致高昂,纷纷执起画笔,在鼓面上描绘出各具特色的脸谱图案。有的小朋友按照传统样式一丝不苟地临摹,努力还原经典角色的神韵;有的则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个性脸谱,各色颜料在孩子们的巧手下绘成独特图案,化身成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彩绘京剧脸谱拨浪鼓。小小拨浪鼓成为承载文化符号的独特艺术品,孩子们手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和满足的笑容,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我的拨浪鼓画的是穆桂英的脸谱!”6岁的陈梓滢举着刚完成的作品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穆桂英是女英雄,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我还能了解这位女英雄的故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开心。脸谱不止好看,每一笔都有故事。”
一位陪同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平时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不多,这样的活动既能动手又能学知识,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特别有意义,“尤其是在国庆假期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更能让孩子在体验传统文化中感受爱国情怀”。还有观众认为,将考古场馆与非遗体验深度结合,是一次“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拨浪鼓作为千年乐器,脸谱作为京剧精粹,二者相遇,在孩子手中焕发新生,这正是文明延续最具感染力的方式。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国庆假期,更多精彩活动将持续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上演。“烧箔画体验”“非遗宋锦珍珠画”“纸藤灯笼制作”“手绘月球”“复古口金包手作体验”等活动将在考古博物馆逐一举办,旨在打造“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课堂,让考古空间不仅展示历史,更成为激活传统、连接现代的文化枢纽。喜爱传统文化和对考古知识感兴趣的观众,不妨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传统文化学校”,在动手中溯源文明,在体验中传递薪火,度过一个充满文化韵味与时代温度的国庆中秋假期。
编辑:祝萍审核 :王世洋第一配资门户
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